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4-28 22:09:59
(一)古代重要文體
1.說——一種文體,可以記敘,可以議論,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為了說理或發表某種觀點或看法的一種體裁。如《愛蓮說》《馬說》。
2.銘——本是刻在金屬器物或石碑上用來警戒自己或頌揚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韻,后來成為一種專門文體。如《陋室銘》。
3.表——古時臣下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戰國時期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可議論,也可以記敘和抒情,“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如《出師表》。
4.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
5.序——亦稱“敘”,或稱“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該書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崇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如《送東陽馬生序》。
6.詩——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或闡述道理等。以唐代作為標準,古詩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之分,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將五言、七言律詩截一半就是絕句,故而絕句又叫截句。
7.詞——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從長度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流派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陸游等。
8.曲——由詞蛻變而來,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元曲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①雜劇,宋代一種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②散曲又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是一種起源于民間新聲的中國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