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0 21:50:05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更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
2、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暗”和“散”的表達效果。
“暗”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歷代評論家說“折柳”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試加以說明。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4、詩中能揭示主旨的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它表達了詩人聽到《折柳曲》后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5、觸發詩人故園之戀的句子是此夜曲中聞折柳。簡單作一下分析。
古人離別常折柳枝相贈,表依依不舍之意!墩哿芳葘嵵盖执硪环N風俗,一種情緒,《折楊柳》這支漢樂府古曲抒發的也正是旅人傷別之情。詩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楊柳》曲,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6、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
“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譯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譯: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譯: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不會勾起思鄉之情呢?
二、【賞析】
1.”聞”。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寫、敘事,末句抒發思鄉之情。這一切皆由“折柳”一詞關聯起來,而這首詩的“詩眼”是“聞折柳”。
2.詩歌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親友的思念和當年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折柳曲讓詩人不由得想起曾經與親友在春風中折柳贈別的情景,猛然觸動了詩人孤獨傷感的情緒。)由于“柳”、“留”諧音,古詩中的“柳”暗含希望對方留下來之意。《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三、【考試鏈接】
2、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點明遠游路線,抒發依依惜別情思的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形容笛聲悠揚、深遠、飄忽不定情狀的兩句是: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4、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表達詩人對家鄉的依戀和思念之情的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