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中考網小編 2011-08-28 16:09:51
8、社會經歷的匱缺,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情緒的易于波動,導致他們的態度較少定勢。但從小便習得的、已定型的態度仍具有持續性。。
態度的認識因素與情感因素易于產生不協調性,即理智上認為應該(或不應該)而情感上卻不然。這是由此階段學生情感特點所決定的。
9、由于身體急劇變化,他們感到已長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不少情況下開始對師長表現出不馴服,要來成人尊重他們的意志和人格。但因為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矛盾,很容易自以為是。
由于發現了不同于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所以初中時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欲望和能力。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和方式。
10、為了補償由閉鎖心理而帶來的孤獨感和苦悶感,友誼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際關系,他們渴望得到安慰理解和以此充實精神生活。
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價值觀逐步定向,導致他們開始以地位對等、態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則來選擇交往對象和朋友。
一旦根據上述擇友原則加入或組成某一非正式群體,便會對該群體的規范產生極大的認同,從而該群體便會成為影響個人品質的重要因素。
11、性意識的普遍萌生,致使異性同學間的交往發生了較大變化,而且交往方式帶有很強的個性特征。如有的仍然格守“男女界線”,有的喜歡與異性同學(往往并非特指)一起參加活動,有個別的已開始思慕起某個特定的異性。
由于這個時期比較缺乏青春期知識、自制能力和社會道德意識,所以相對高中時期來說,男女同學的交往中“出格”的較多。
12、開始將個人的主動適應替代了原先對外界要求的被動迎合,即在社會適應方面的自覺性和選擇性得到飛躍性的發展。
三、【初一新生的心理】:心理狀態分析。
1、師生、同學關系較為陌生
在小學,由于上課科目少,教師的數量相對也少,教師長時間呆在班中,給予學生的則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一位教師往往跟一個班走幾年,甚至帶上六年,各方面管理得比較細致,從而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依賴感。而到了中學,教師數量明顯增多,班主任也不像小學一樣總能看得到,學生覺得教師離自己很遠,從而找不到依靠。初入中學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彼此陌生,很難一下子熟悉,因此,每當下課的時候,學生總愛找各自的小學同學一起玩,形成了自發的小團體,由于學生在小學度過了六年的時光,往往很少體驗到改變環境的經歷,自然依戀著舊時的群體。師生、同學關系的陌生,使學生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負擔,這種中、小學銜接中人與人交往引導十分必要。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