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4-29 21:27:38
【經濟】
一、隋朝開通大運河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時間:隋煬帝605年開始開鑿
概況:三點:中心洛陽、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評價:積極:①是古代最長的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消極:②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二、唐朝經濟的繁榮
1.農業:①墾田面積擴大②生產技術(曲轅犁、筒車)③興修水利
2.手工業:①紡織業:蜀錦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
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南青北白)、聞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業: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唐朝時期是市、坊分開的)
三、宋代經濟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南遷帶去先進技術——主要原因;②南方戰亂較少;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重視和支持
2.農業發展的表現:
1)糧食作物(水稻):①從越南引進占城稻;②宋朝時水稻產量居糧食作物首位,“蘇湖(常)熟,天下足”;③推廣復種技術,新工具秧馬。
2)經濟作物:①南方普遍種植茶樹;②棉花種植由廣東、福建推進到江淮和川蜀
3.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①北宋時,南方(四川、江浙)的絲織業勝過北方;②南宋后期棉紡織業從海南島興起
2)制瓷業: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①五大名窯②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南宋時發展成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
3)造船業:①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世界領先;②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塢;③南宋制造的海船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先進的指南針。
4.商業貿易的繁榮:
1)國內商業:①商業城市有開封和杭州,打破空間(坊、市)和時間(早市、夜市)的限制;②鄉鎮形成草市;③市鎮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2)海外貿易: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①大商港有廣州、泉州;②貿易范圍廣;③朝廷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④設有蕃坊。
※※注: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①政府鼓勵;②造船業發達;③航海技術的運用,特別是宋朝時發明指南針;④陸上絲綢之路中斷。
3)紙幣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原因:①商貿的繁榮;②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
5.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到南宋最后完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四、明朝經濟的發展
農業:明朝引進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手工業:絲織業中心——蘇州;制瓷中心——景德鎮(青花瓷最為著名)。
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
五、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背景:①清初統治者認識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表現:①耕地面積不斷擴大;②治理水利;③糧食作物: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④經濟作物:棉花、甘蔗、茶葉等種植面積擴大。
意義:①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②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
二、手工業的發展
表現:①傳統手工業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品種繁多,產品精良;②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最先在紡織行業),如江寧的機戶李扁擔等。
三、商業的發展
表現: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商業網。
①農村發展為工商業市鎮: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漢口鎮“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
②大城市工商業非常繁榮:蘇州“十萬煙火”“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③大商幫:晉商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徽商。
四、人口的增長
原因:①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②社會安定,人口快速增長。
表現:康熙時全國人口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達到3億,占世界人口的1/3。
影響:①人地矛盾逐漸突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②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③增加了勞動力。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