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4-27 22:39:42
第七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
2. 明朝皇權強化:①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設五軍都督府;設立“廠衛”;②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
3. 科舉考試的變化: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4. 明朝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
(2)手工業: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
(3)商業:出現較大的商業城市和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
5. 鄭和下西洋
(1)概況: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2)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3)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6. 戚繼光抗倭:1561年開始,戚繼光率“戚家軍”抗擊倭寇。后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7. 科技名著:①《本草綱目》: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天工開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③《農政全書》: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所著,是明代末年一部有關國計民生的農業科學巨著。
8.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以城墻為主體,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9. 北京城:由宮城(紫禁城,今稱故宮)、皇城、內城和外城組成。北京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10. 明朝的小說:①《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成書于元末明初。描寫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種矛盾沖突;②《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成書于元末明初。用白話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③《西游記》:出現于明代中期,作者吳承恩。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
11. 明朝的藝術:①戲曲:《牡丹亭》是明朝后期的戲劇家湯顯祖所著;②書畫:出現了書法名家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等。
12. 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鄭成功收復臺灣:1661—1662年,鄭成功率軍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朝在臺灣的建制: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13. 清廷對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轄:①1653年,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1713年,康熙帝冊封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②1727年(雍正年間),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實行金瓶掣簽制度。
14. 鞏固西北邊疆: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下令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蔥嶺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15. 雅克薩之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16.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①農業:耕地面積擴大,邊遠地區得到了開發;②手工業: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③商業:形成了商業網,出現工商業市鎮,出現晉商、徽商等著名商幫;④人口的增長: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1.5億。乾隆末年,發展到3億。
17. 軍機處: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18. 文字獄和文化專制政策:清朝統治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造文字獄,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
19. 閉關鎖國政策: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0. 《紅樓夢》:清朝曹雪芹著,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21. 京劇: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的“皮黃戲”,后被稱為“京戲”或“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