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上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5-02-25 10:50:01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2025年中考封神2作文素材:家園守護戰的壯麗史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封神第二部》:以經典神話為衣,承載情感共振
近幾年,影視劇市場的不斷成熟,正在推動觀眾對作品情感與價值共鳴的需求提升,如何傳遞具有大眾共識與文化認同的優質內容,正在成為從業者的新考題。今年春節檔,這也成為許多觀眾觀影決策的重要依據,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吸引了不少話題,尤其是對于新角色鄧嬋玉的刻畫,預埋的人物覺醒、建立共識的人物線索,讓人們看到了這部影片更豐富的價值表達。
影片講述了將軍鄧嬋玉與太師聞仲奉商王殷壽之命,率魔家四將等商朝大軍征伐西岐;而對面的姜子牙、姬發與西岐百姓同仇敵愾,誓為守護家園而戰。由那爾那茜飾演的鄧嬋玉是電影里極具魅力的角色,而她慢慢進入西岐的過程,也是以她為視角,一點點理解了這片土地的價值,以及這里的人為何愿意為之而戰的過程。電影以此展開的價值表達,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重"守護"。
一是守護家園。最初,鄧嬋玉一心希望重現先父鄧九公的威名;而在進入西岐之后,她所感受到的西岐百姓的人情味,那些老者看著后輩眼中的溫暖與慈祥、面對大難時緊緊握在一起的雙手,一點點融化了鄧嬋玉眼中的堅冰,并最終推動她重新審視自我。這更是西岐軍民萬眾一心、共抗暴君的情感基礎,也是電影重要的情感源頭--親情與倫理,始終是中國人情感與道德的核心,更是大眾所認同的價值源頭和對于美好的重要想象。
而電影對這種情感的更深一步溯源,就是第二重"守護"--守護土地。"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封神三部曲》在西岐周人身上寄托的情感,源于周人祖先后稷正是農耕始祖與五谷之神,而周人被認為是開創農耕文明的族群,其衍生出的周禮更成為這種集體意識的表達。鄧嬋玉被觸動的根源,就是這種對于土地的依戀,以及守護土地的決心。"黍麥離離,葛麻葦葦,適此樂土,我居我處",這是電影所刻畫的周人群像,他們樂天知命,勤勞善良,有著源于土地的樸實與樂觀,更有著種子一樣蓬勃的生命力。而這樣的能量,勾連著觀眾的文明共識與價值共鳴,也在這場正邪大戰里,建立起觀眾對于西岐一方的深刻共識。
第三重"守護"是守護正義。由《女懷》藝術化加工而來的片尾曲《有女》唱道:"有女孤身,策馬昂揚,戰鼓聲聲,風沙鑄戎裝。"這是鄧嬋玉人生的真實寫照,而這位驕傲的將軍內心的能量,正是源于她正如每一位傳統的仁義之士,秉持著傳統價值觀"舍生而取義者也"的崇高追求。鄧嬋玉最終的選擇,源于她始終堅守的價值觀,遵從于自己內心的正義,守護內心關于使命的信念;對她來說,軍人的使命是守護百姓與正義,而非屠戮,也正是在這樣的內在驅動力下,她完成了自己的覺醒。
親情與冷酷、土地與毀滅、正義與邪惡,通過鄧嬋玉的視角,影片刻畫了殷商與西岐之間的三種差異,并通過西岐人的三重"守護",表達著基于傳統文化認同與文明價值共識的美好世界想象;也正是這種更加美好、和諧、共生的文明特點,一點點推動了鄧嬋玉的覺醒。電影也通過這個過程,傳遞了傳統神話史詩可以承載的更多價值,更好地聯動文化審美與當代電影工業,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而強大、自信、正直的將軍鄧嬋玉,或許會成為許多觀眾心中印象深刻的電影形象,持續傳遞價值與能量。
妙句積累
1.親情與倫理,始終是中國人情感與道德的核心,更是大眾所認同的價值源頭和對于美好的重要想象。
2.黍麥離離,葛麻葦葦,適此樂土,我居我處
3.有女孤身,策馬昂揚,戰鼓聲聲,風沙鑄戎裝。
4.軍人的使命是守護百姓與正義,而非屠戮,也正是在這樣的內在驅動力下,她完成了自己的覺醒。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