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4-15 00:22:59
從一卷古老卷宗,到現如今枝葉繁華,幾經時光長河漫長流轉,中華文化并未在時光的沖刷下,淡泊褪色,反而經過浩瀚歷史而歷久彌新,愈經歲月的打磨而光輝倍增。
朱自清先生用了一本書——《經典常談》更好地向大眾詮釋了這句話,他讓我不禁感嘆中華之偉大,歷經千百年的文字仍是那么璀璨奪目。
而其令我感觸頗深的是,第四章《詩經》。提到這部詩集,無人不想到那句膾炙人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你知道其由來嗎?原來詩經的源頭是歌謠,他可謂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他們拿著牛尾,踏著腳,這幅光景有趣極了。后來文字產生,樂工收集天下歌謠供貴族使用。貴族沒落,樂工顛沛流離,流傳下來的便是《詩經》。后來詩經本意逐漸模糊,人們便斷章、斷句取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朱自清先生的語言幽默,讓那晦澀難懂的文字,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贊揚了古時人們的智慧,同時也不滿人們對《詩經》的斷章取義。“詩經”二字似乎并沒有我們看到的那么簡單,詩經應是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朝夕思慕;是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春意盎然;也是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之所向;更是那充滿古人智慧與奇特想象的平平仄仄。時隔百年,文字的力量可以沖破時空的阻隔與他們對視。
站在車轍交錯的小巷間,身著一襲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唱著民曲,那便是他們的生活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認為“經典”二字生澀難懂,是可望不可及之物。其實并非這樣,“經典”的形成也如同《詩經》一樣,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也常會出現“國學經典”的影子,我們也會欣賞到唐詩的灑脫浪漫、氣勢磅礴;欣賞到宋詞的繾綣纏綿、出水芙蓉;欣賞到元曲的經久不衰、雅俗共賞。
從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養性、見賢思齊;我們是中國新時代傳承文化經典的少年,必然要心有鴻鵠志,筆下才能驚鴻起,自可“承中華傳統文化,綻華夏文明之花”。
華夏文明是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的,是盛大的、也是絢爛的。我們更應該將它銘記、傳承,以經典之薪,燃文化之火!以文化之薪,點亮時代之光!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