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1 14:19:09
閱讀理解
1.開頭對醉翁亭周邊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僖霰疚拿鑼懙膶ο;②點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③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兩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胸臆,并以“樂”為主線,把全篇各部分串聯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
3.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都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寫的是從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總收的是“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四時之景”分寫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的是“山間之四時也”。
4.這幅“太守與民同樂圖”可以分為幾個畫面?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襯。
5.從滁人出游的場面描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為什么先從滁人游寫起?
、俪莅傩丈畎矘、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績斐然。②滁州人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為寫后面的三幅圖畫作鋪墊,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6.本文多處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志趣?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而喧嘩”,太守“頹然乎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