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1 14:18:54
閱讀理解
1.首段敘述滕子京“謫守”之事有何用意?
①交代本文寫作起因。②“謫守”暗含作者對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寫作基調——下文的寫景、抒情、議論都是圍繞著如何對待貶謫這一點展開的。③反映了作者一種積極的政治態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也應奮發,而不能消沉下去。
2.“銜”和“吞”這兩個詞用得好在何處?
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銜”“吞”二字采用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極力渲染洞庭湖的闊大氣勢,生動別致,繪成了一幅大氣磅礴的畫面。
3.這篇課文中的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結合具體語段,加以分析。
從全文看,本文寫景、抒情、議論是融為一體的;具體而論,又表現出鮮明的層次性,表現為寫景的獨立,和議論與抒情的融合。如第②段概寫洞庭景物后,以“然則”一轉,接以提問式的議論;第③段寫洞庭風雨,第④段寫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④段則以“嗟夫!”開頭,表現出強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議論,議論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歸于單純而強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樣,寫景與議論、抒情相互映襯,完美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古仁人”與”遷客騷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
“遷客騷人”的觀物之情是陰風苦雨則悲,風和日麗則喜。“古仁人”則不然,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憂民憂君之心不改,具有“先憂后樂”的偉大襟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憂在天下人之前,樂在天下人之后。這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是對儒家傳統的“與民同樂”觀念的發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
5.“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一個反問句,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①表達了作者對“古仁人”闊達胸懷和崇高情懷的肯定和贊美;
②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達了作者以“古仁人”為學習榜樣的決心;
③表達了作者對好友滕子京的勉勵之情;
④同時,慨嘆當今世人具有這種胸懷和情操的人太少了。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