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1 14:02:03
閱讀理解
1.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①兩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②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③工具簡陋,運土石的路程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質疑)
河曲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譏諷)
操蛇之神: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恐懼、害怕)
天神:帝感其誠。(敬佩、感動)
3.試結合語言具體分析智叟對待愚公移山的態度。
持反對的態度。智叟的話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加重,是譏笑愚公無能。
4.愚公是怎樣駁斥智叟的?
面對智叟的嘲笑,愚公駁斥了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在“長息”之后,先是斥,接著是駁,用頂真的修辭,顯得氣勢十足。
5.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通過想象的方式解決人和自然矛盾,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它跟封建迷信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