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3-07 10:58:51
一、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
2、地形、地勢;
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
二、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三、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氣候特征);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四、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㈠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
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東河段)。
㈡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
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五、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
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3、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六、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㈠自然條件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㈡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
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 、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七、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八、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㈠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㈡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㈢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㈣環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觀布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
主導
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因素或具有的條件。
九、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十、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㈠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⑵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氣溫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或河口。
⑵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2、交通;3、政治、軍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