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2-11 13:30:55
【專題一 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一)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1.社會性質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1840年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虎門硝煙。
3.階級關系變動
(1)原有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
(2)新興階級:工人階級、中國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4.不平等條約
(1)《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賠款2100萬銀元;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中英協定關稅。
1843年10月,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確定英國具有片面最惠國待遇。
(2)《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如1844年7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10月簽訂了中法《黃埔條約》。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
(3)《天津條約》
1856年至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內容: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籍傳教士入內地傳教;外國商船在長江各口岸自由往來。
(4)《北京條約》
1860年中國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內容: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給英國;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
(5)《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6)《辛丑條約》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內容: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主要地區;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
(二)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發生變化
1.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2.歷史任務: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三)早期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
1885年,馮子材率領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
1884年8月,法艦進犯臺灣基隆,同年10月,又進犯淡水,都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指揮守軍擊退。1885年,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
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1)社會制度腐敗。(根本原因)
(2)經濟技術落后。
西方侵略者未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原因:
(1)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彼此制約。
(2)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根本原因)
(四)民族意識的覺醒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組織編成《四洲志》。
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海國圖志》被稱為近代中國了解西方的第一部著作。
2.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
1895年,嚴復寫了《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時就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專題二 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
(一)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1843年,洪秀全開始拜上帝。
1851年1月,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3月,占領南京,定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
1856年9月,天京事變。
1864年7月,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
(二)兩篇重要文獻——體現了農民階級為探索救亡圖存的進步性
1.《天朝田畝制度》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社會理想:“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3)意義:《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近代史上農民階級提出的第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局限性:它所描繪的社會理想,具有不切實際的空想的性質,未能付諸實施。
2.《資政新篇》
《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是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未能付諸實施。
【專題三 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一)洋務事業的興辦
1.目的
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洋務五大臣: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2.指導思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口號:自強、求富。
3.興辦的洋務事業
第一,興辦近代企業。先軍工,后民企(官督商辦,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
第二,建立新式海陸軍。其中北洋水師是清政府的海軍主力。
第三,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新式學堂主要有:翻譯學堂,工藝學堂,船政學堂等。
(二)洋務運動的失敗
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失敗原因:指導思想的封建性。對外國具有依賴性。企業管理的腐朽性。
【專題四 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
(一)維新運動的興起
1.維新派早期活動
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
活動:
(1)公車上書。康有為在1895年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共同發起的“公車上書”。
(2)著書立說。康有為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寫了《變法通議》,譚嗣同寫了《仁學》,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等。康有為向光緒皇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波蘭分滅記》等書。
(3)辦學會。著名的有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等。
(4)設學堂。重要的有康有為主持的廣州萬木草堂、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的長沙時務學堂等。
(5)辦報紙。影響最大的有梁啟超任主筆的上海《時務報》、嚴復主辦的天津《國聞報》以及湖南的《湘報》等。
2.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
(1)內容: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2)意義: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3.百日維新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諭旨,宣布開始變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連發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守舊勢力于1898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9月28日,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6人同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除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被保留下來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廢除。
(二)維新運動的失敗
1.失敗的原因
(1)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守舊勢力強大。
(2)維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義。二是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三是懼怕人民群眾。
2.經驗教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實現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