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2-02 14:34:08
得語文者得中考,得作文者得語文。在中考作文寫作中,幾乎所有考生都想發揮最佳水平,寫出一篇好作文來。于是大家各顯神通,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技巧。可惜的是,不少同學卻因此步入誤區,嚴重影響了得分。從閱卷反饋的情況看,常見的中考作文誤區有以下六種,下面逐一分析,但愿能給考生以啟示。
1、立意:只求正確 不愿深挖考場寫作,在認真審讀完作文題目,全面、準確地了解作文要求后,首先要做的事,應該就是立意了。“意”是文章的靈魂,只有事先確定好文章的主旨,那么隨后的構思、選材、寫作才能有的放矢。意高文自勝,這樣的道理許多同學都懂,都知道只要立意新穎,作文就能勝人一籌。但卻有相當一部分考生認為,作文要想在立意上出新并不容易,更何況,語文考試留給作文的時間并不多,與其在立意上絞盡腦汁,白白浪費時間,還不如只求立意正確,確保主題積極向上,然后把時間節省下來用在遣詞造句上呢。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不少考生在寫考場作文時,往往根據第一感覺,隨便確定一個主題了之。其實,作文立意求新,絕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有時只要稍稍深挖一下,就能有令人驚喜的收獲。我們來看全命題作文“陽光”,由于“陽光”一般象征著溫暖,傳遞著愛,所以許多考生都一下地想到了“愛的陽光”,扎堆在父母之愛、老師之愛這類層面立意。那么,除了愛的“陽光”外,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用陽光來比喻呢?這個時候,你只要稍加思索,“知識的陽光”“真理的陽光”“理想的陽光”等就會紛至沓來,更為新穎的立意就能唾手可得。不難看出,同學們在寫中考作文時,一定要避免“立意求新不易,只要正確即可”的誤區,盡可能在立意上下點功夫,爭取做到立意新穎,與眾不同。大家在立意時,不妨運用一些小技巧,以便迅速找到新的切入點。比如寫全命題作文“高中,我來了”時,絕大多數考生都是從正面立意,寫自己如何滿懷信心走向高中,如何下定決心刻苦學習,實現自己的理想。你若能從反面立意,寫自己升入高中時的擔憂、彷徨甚至恐懼,寫自己的孤獨無助,這樣的立意,自然讓人覺得新鮮。再如寫半命題作文“從未止步”,考生一般都圍繞個人學習、生活進行立意,補寫題目,不過如果你能有意識的跳出“小我”,著眼于“自然”“文化”“國家”“民族”等角度進行立意,把題目補為“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從未止步”“保護‘非遺’,我們從未止步”“捍衛祖國尊嚴,我們從未止步”,怎不讓人刮目?總之,立意決定文章品位,考場作文,立意如能出新,那就首戰告捷,因此,同學們一定要格外重視。
2、結構:只求完整 不求完美考場寫作,設計文章結構是極其重要一環。只有事先搭好文章框架,做到成竹于胸,行文時才能按部就班,不慌不忙。一篇好作文,結構必須要合理、緊湊,渾然一起,最好能打破常規,令人耳目一新。但不少考生認為只要確保文章結構完整,有頭有尾就行了。所以,他們在打腹稿時,只是粗略地理一下思路,想一想如何開頭,怎樣結尾,寫哪幾件事,從哪幾個方面論述觀點,然后就匆匆下筆。其結果是,文章雖然首尾齊全,結構完整,但極有可能詳略不當,重點不明,結構失衡,嚴重影響表達效果,最終影響得分。因此,同學們在寫中考作文時,謀篇布局一定要避免“只求完整,不求完美”的誤區,力求在結構完整的基礎上,達到完美,最起碼不留遺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對常見文體的結構形式了如指掌。說明文、議論文的結構方式相對簡單,基本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當然也有采用“分—總”或“總—分”的)。即先總寫,點出說明對象特征,或亮出中心論點;然后再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說明或論述;最后進行總結,結束全文。記敘文的結構形式稍微復雜一點。最常見的是“一線串珠”式,即設計一條線索,比如以時間變化、地點轉換,或某一物體為線,將相關的人和事串連成一個整體,邊敘邊寫。除此之外,記敘文也可采用“鏡頭轉換式”、“倒敘式”“總分式”等結構方式。其次,要根據作文內容選擇最合適的結構方式。說明文、議論文正常都采用“總—分—總”結構,基本無須選擇。但記敘文、散文這類文體的結構方式較多,一定要細加挑選。我們來看一道作文題:
家庭里有親人的陪伴,學校里有同學、老師的陪伴,大干世界里有朋友、書籍、花草等的陪伴。請以“陪伴”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寫這一題目,如果你想通過具體事例寫自己陪伴別人時獲得的感受:陪伴是一種付出、陪伴是一種享受、陪伴是一種收獲……那就適宜采用“總—分—總”式,可先以“在我看來,陪伴親人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收獲”開頭,然后圍繞“付出”“享受”“收獲”等分別進行記敘,最后再總結全文,呼應文首。如果你想講述自己陪伴某個人或別人陪伴自己的前后經過,就宜采用“一線串珠”式,以時間為線寫人記事,表現主題。如果你想重點寫陪伴過程中的某一感人細節,則可以采用倒敘式結構,將最感人的那一刻放到文章開頭,然后再回過頭來進行記敘。如果你想寫別人陪伴自己,自己的情感態度發生變化,就可采用“遞進式”,先寫內心厭煩,再寫勉強接受,然后寫感動、敬佩,如此層層遞進,結構一目了然。總而言之,不同的寫作內容,不同的寫作目的,往往要選用不同的結構方式,這樣才能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合理。第三,要認真處理好文章內部的結構關系。一是要處理好首尾關系,最好開篇點題,結尾照應,形成首尾呼應之勢。二是要處理好詳略關系。記幾件事,寫幾個人,用幾個論據,一定要緊扣中心,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恰到好外。三是要處理好過渡關系,上下文之間要過渡自然,確保各個板塊聯系緊密,形成一個整體。最后,要盡可能在結構上進行創新,做到新穎別致,與眾不同。比如寫記敘文盡可能采用倒敘式結構,巧設懸念,引人入勝;也可采用小標題式、日記式等特殊的結構方式。寫作如建房,“材料”再好,但如果設計不合理,結構散亂、失衡,效果肯定不會好。希望同學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3、選材:只求有味 偏離主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文同樣如此,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那考場寫作就會感到無事可記,無景可寫,甚至無話可說,只能硬著頭皮“擠牙膏”。結果是,寫出來的作文不是東拼西湊,雜亂無章;就是內容干癟,食之無味。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不僅老師會要求學生平時注意積累作文素材,就是同學們自己,也會主動去做這件事,有不少同學還會備上素材本,及時摘記,定期整理。手頭的素材多了,寫作時選擇空間就大了,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些同學為了強化作文的可讀性,在選材時專挑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者權威性強的事例,甚至是一些離奇之事,以至于步入誤區:只求有味,引人注意,無視主旨,偏離主題。最終適得其反,影響得分。在寫“原來這么簡單”這一文題時,一位考生開篇寫道:“世界有許多事情看似復雜,其實只要你靜下心認真去做,就會發現,原來它是如此簡單。”通過此段不難看出作者的中心論點:“復雜的事只要認真去做就會很簡單”。接下來,作者對此展開論述,他列舉了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的事例。只見作者寫道:“屠呦呦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他發現的青蒿素,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然而你可知道,她發現青蒿素絕非一帆風順。從1967臨危受命,擔任 “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到1971年成功發現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這中間整整經歷了190次失敗。在當時那種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但屠呦呦卻沒有被眼前難以逾越的阻礙嚇倒,而是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獲成功。你看,提取高純度青蒿素這么復雜的事情,竟然被屠呦呦攻破,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這個片段,所引用的事例生動有味,非常感人,再加之是名人故事,說服力極強。可惜的是,作者只注重素材的可讀性、權威性,卻忽視了素材的適用性,偏離主題,使得論證效果大打折扣,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那考場寫作,如何才能在選用素材時避免“只求有味,偏離主題”這一誤區呢?一是要堅持素材一定要為主題服務的思想。在選用素材時,首先要考慮素材的適用性,而不是可讀性。為了確保考場之上不會忙中出錯,可在平時搜集、整理素材時,就對素材的主題進行提煉,把它可適用的話題一一羅列,并推想可從哪些角度進行運用,做到心中有數。這樣,考場寫作時就能有的放矢,信手拈來。二是要養成列寫作提綱的習慣。提綱不要復雜,只要畫張簡圖,把主題思想、行文思路(比如寫幾件事,從幾個方面進行說明或論證等)列舉出來即可。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某一素材是不是與主題相契合,避免文章寫到一半,發現素材偏離了主題,卻無計可施。三是要學會“救場”,如果確實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素材運用出錯,這時也不要慌,要立即停筆,想方設法把文章往文章主題上引,盡可能的不留痕跡。比如上面考生所寫的那個片段,如果把最后一句話改成:“你看,提取高純度青蒿素如此復雜,但面對屠呦呦的成功,我們又分明感到這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緊盯目標,努力去做,就不怕復雜”,就可巧妙彌補素材選用上的不當。
4、行文:只求順暢 忽視“興波”在幾種常見文體中,記敘文是絕大多數考生的最愛。原因很簡單,大家從小就學寫記敘文,已經對記敘文的寫作“套路”了如指掌,再加上素材積累非常豐富,有東西可寫,自然會情有獨鐘。而從中考閱卷的情況看,寫記敘文很少出現跑題現象,只要正常發揮,一般都能拿到“切入分”。另外,從對高分作文的統計情況看,記敘文更是占到總數的6成以上。所以,老師也會鼓勵學生在考場上盡可能寫記敘文。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評判一篇記敘文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許多考生對于這一點心知肚明。為了確保能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大家往往都會在情節順暢上下功夫,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寫。應該說,這樣做一點兒都沒有錯。問題是,有不少考生在寫記敘文時,由于考場時間不多,只求能快點兒把故事講完,往往不假思索,平鋪直敘,不去“興波”,認為那無傷大局。結果是故事情節雖然順暢了,卻一點兒波瀾也沒有,讓閱卷者根本提不起興致,得分自然高不起來。比如有考生在寫全命題作文“我心中的英雄”時,按時間順序講述了爸爸面對事業失敗,不為所懼,重新創業,終獲成功的經過。這一故事本來可讀性非常強,但由于考生在行文過程中,只求把故事的前后經過講清楚,按部就班進行記敘,情節平淡,懸念全無,白白浪費了一則好素材。試想,如果這名考生能夠在行文時,有意設計一些波瀾,那表達效果就大不一樣。不難看出,考場作文如果寫記敘文,一定要注意“興波”。那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有“興波”意識。只要寫記敘文,那你在構思文章時,就要有意識的去考慮如何讓故事情節變得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而不能“偷懶”,跟著感覺走,隨隨便便就開始寫作。其次,要知道如何去“興波”。在記敘過程中制造波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一是巧設懸念。即在記敘過程中,為了激發閱讀者的好奇心,精心設計一個或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使讀者產生一種想知道真相的急迫心情,繼而形成閱讀沖動。比如一位考生在寫“走過,才明白”時,是這樣開頭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猛地把姐姐擊倒。”短短幾句,懸念頓起,一下地就吸引住閱讀者的心。行文過程中,作者又寫道:“姐姐被送進手術室,我們在外面焦急地等待著。突然,主刀醫生開門出來,拉下口罩,一臉嚴肅,怎么啦?我們的心不由得都提到了嗓子眼上。”讀到此處,懸念再起,讀者的心又情不自禁跟著緊張起來。二是筆鋒突轉。即在記敘過程中,先讓故事情節順著讀者的預期逐步發展下去,層層推進;然而就在人們期待想象中的高潮到時,情節發展卻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令人大感意外。比如一考生在寫《考試》這一文題時,寫一名考生去參加用人單位組織的一場招聘考試,半路看到一位老人摔傷,趕忙把老人送往醫院,結果失去了考試機會,只得垂頭喪氣回去了。誰知情況卻突然發生了變化,這位缺考的考生居然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原來用人單位知道真相后,破格錄取了他。這種情節上的“突變”,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三是一波三折。即在行文過程中,讓某一件事的發展很不順利,幾番周折,最終才獲得成功。比如一考生寫“發現”這一作文,記敘了自己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光合作用實驗,幾經失敗,才順利完成實驗,從中有所發現。曲折的情節,緊緊扣住讀者的心。
5、語言:只求靚麗 失去本真語言是文章的外衣,一篇考場作文,如果語言優美,文采斐然,就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一旦閱卷者的心被打動,最終得分肯定不會吃虧。許多考生都明白這一點,平時非常注重語言積累,好詞好句、古詩文名篇背誦得非常多,考場寫作時,總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語言更加靚麗。本來,努力打造優美的作文語言是好事一件。但從閱卷情況看,有的考生刻意追求語言美,“濃裝重抹”,表面上好詞頻頻,佳句連連,實際上卻失去本真,適得其反。不妨來看一考生所寫的作文《爽》中的片段:又是三月,又是一個花紅柳綠、草長鶯飛、鳥語花香、暗香疏影的季節,處處繁花似錦,鶯歌燕舞。遠處一片桃林,粉紅的一片,像一團團美麗的、充滿詩意的火焰在燃燒,讓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景色真爽呀!信步走到桃林中,在一朵朵面含笑靨、目含深情,嬌滴滴、羞答答的桃花中穿行,仿佛走進一首首唐詩宋詞,春風撲面,香入肺腑。在這特別的氛圍中,有一種懷戀涌上頭。“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恍惚中,一群古代文人墨客,正向我走來。這樣的相遇,真爽!這一片段,先寫三月桃花盛開的美景;再寫信步桃林之中,恍惚中與古代文人墨客相遇的情景,充滿詩意。但只要讀完之后,我們就會明顯感覺到,考生在語言運用上太“過”了,為了追求靚麗,不惜用美詞美句進行堆砌,結果不僅讓人覺得華而不實,更有賣弄之嫌,最終得分顯然會受影響。那么,同學們在考場寫作中,運用語言時如何避免“為了靚麗,失掉自然”的誤區呢?只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即可:一是不濫用成語。恰當地運用成語,確實可以增強表達效果。但如果不根據實際表達需要,無節制地濫用成語,甚至亂用,表面看非常“搶眼”,其實效果并不好。因此,同學們在遣詞造句時,特別是運用成語時,一定要節制,絕不能大擺“成語陣”。二是引用適度。在行文過程中,靈活引用一些古詩文名句,無疑能讓文章充滿“詩味”,激發讀者閱讀興趣。但引用一定要契合語境,與整個文章渾然一體;同時要適可而止,決不可為了顯露自己的才氣而濫引,否則,一旦過度,只能讓人厭煩。三是描寫應切合實際。描寫可以想象,可以聯想,可以比喻,可以夸張,但不管你運用什么技巧,都要要牢記一點,就是要切合實際。絕不能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刻意在詞語上下“功夫”,故作驚人之語,那樣的話,表達效果絕不會好。四是語境要清新自然。語言可以優美,但不可艷麗,要讓人讀后如同品茗一般,清香淡淡,滋味久長。下面,不妨根據上述原則,對前面的例段進行修改:又是花紅柳綠的三月,處處春意盎然。前方一片桃林,粉紅的花朵,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令人怦然心動。這景色真爽呀!信步桃林中,一朵朵桃花面含笑靨,卻又羞羞答答。穿行其中,仿佛走進一首唐詩宋詞。一時間,許多美麗的詩句涌進腦海:“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恍惚中,一群古代墨客向我走來。這樣的相遇,真爽!修改后的文段,語言簡潔生動,美而不艷,完全變了一個樣。
6、情感:只求抒發 不求真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考場作文,如果字里行間能飽含真情,就能在悄然間打動閱讀者的心。相反,如果一篇文章寫得冷冷冰冰,一點“溫度”都沒有,則很難引發讀者共鳴。為此,許多同學在寫考場作文時,特別注重情感的抒發,或起筆含情,或文中適時抒情,或行文到最后以情作結。有些同學在直抒胸臆的同時,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此來營造一種濃郁的情感氛圍。寫作中有意識地去抒情,這值得提倡。但許多老師在閱卷過程都發現一個共性問題,那就是有些考生在抒情時,表面看感情似乎十分強烈,實際上卻矯揉造作,一點也不真切;有的甚至“為賦新詞強說愁”,虛情假義,無病呻吟。這樣的作文,怎么可能獲得高分?不妨來看一個考生的作文片段:有一次我有一道題不會,丁老師仔細講給我聽,我一下地感受到了丁老師是多么的溫柔,也感受到學習有苦有樂。還有一回我在跑步中,一不小心肚子摔破了一塊皮,他得知這件事后,連忙帶我去看醫生,給我消毒,我感受到丁老師像我的父母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丁老師經常在下晚自習時到我們宿舍查看,教我們洗衣、整理床鋪,我們感到有這樣的老師真幸運。丁老師,你太了不起了,我要永遠銘記你的大恩大德;我要在人生的每一個日子,發自肺腑地感謝你;我要用最真誠的心去祝福你,祝你永遠健康,祝你一輩子幸福快樂。我要大聲道一聲:“敬愛的丁老師,我愛你一萬年!”這一作文片段,先記敘了丁老師給“我”講解題目、送“我”去醫院就醫、經常來宿舍看望我們等三件事,然后有感而發,抒發對老師的感恩、祝福之情。應該說,作者這里的抒情,是水到渠成之舉。但令人遺憾的是,作者為能達到了以情動人的目的,特意把內心情感抒發得非常強烈,結果卻不夠真切,影響了表達效果,好心辦了壞事。試想,如果作者結尾時如此抒情:“丁老師,謝謝您,我會一輩子銘記您的關愛,我會永遠愛您!祝您幸福快樂。”既情真意切,又非常簡練。那么,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如何避免抒情“只求抒發、不求真切”的誤區呢?一是抒情要事先預設。你在一篇文章中想要抒發什么情感,必須在構思時就要確定下來。絕不能邊寫邊想,任意抒情。否則,就有可能把控不準,導致文中前后抒發的情感不一致,或者是過度抒情。二是抒情要順其自然。作文中的抒情,一定要出自內心,有感而發,自然流露。換句話說,抒情絕不能憑空而生,而應在充分記敘和描寫的基礎上,水到渠成。既使是抒情式開頭,你所抒發的情感,也要在下文中找到產生這種情感的依據。如果明明沒有某種感情,卻無病呻吟;或者說本是一種平淡的情感,卻硬要添“愛”加“恨”,使其轟轟烈烈,那只能“弄巧成拙”。三是抒情要準確表述。同學們在抒發某種情感時,遣詞造句一定要仔細推敲,防止用詞不當,使所要抒發的情感發生偏離,讓讀者認為是一種虛情假意。比如有考生在抒發與同學離別之情時,竟然寫道:“這一別,生死茫茫,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我的心早已痛如刀絞。明天,你會忘記我嗎?”同學間的普通離別,本應抒發一種非常純真的情感,可這名考生由于用詞不當,讓人讀后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