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09-22 20:58:16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春節原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看了對春節貼對聯習俗的介紹,我不禁感嘆中國文明文化的博精深,對于春節貼對聯,在明代朱元璋的那個時期,朱元璋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現在的我們,對過往的習俗總是一無所知,只是知道表面的潛意思,但是我們對于深層次的還是有待學習。
聽,家家戶戶貼起了對聯,那對聯上的字龍飛鳳舞,承載了多少百姓對新年的期望,和對上一年辛苦勞作的欣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