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8-27 11:57:28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
神經系統學習可按神經細胞、腦、脊髓、神經的順序關系學習,對生理、生長、發育等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抓聯系,如神經細胞與腦、脊髓神經聯系點在于神經細胞分細胞體、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組成腦、脊髓灰質等;
突起可以形成神經纖維,再組成白質、神經。
抓特點,就是要抓重點抓主流。綜合歸納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大雜燴,應該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如神經系統知識網絡就可將神經節不列入,眼、耳以外的感覺器官或感受器一筆帶過。
伍
觀察比較
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
要想有效地發揮觀察,還必須做到“四有"必備,即: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有疑存。
如觀察生物群落:
目的是了解群落的成員、數量及其關系;
順序從植物到動物再到微生物,植物又有喬木。灌木——草本——苔蘚、地衣;
有重點即通過解剖觀察、套袋實驗觀察等看動植物關系;
觀察時多思考,如植物分層、錯落有致有何意義等。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生物中能比較的東西很多。
如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冬眠與夏眠、應激性與適應性等等。
比較時注意對比較對象全面了解,然后確定比較項目,并做到簡明扼要,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類生理過程,可從場所、條件、過程、結果、意義等進行全面了解。
確定比較項目時過程不能太具體,而是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的反應前后變化,抓住此重點,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
中學生物概念多,易混難記,比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應激性與反射;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四綱心臟;動脈血和靜脈血;維生素與激素等等
生物復習方法
1、嘗試回憶:所謂嘗試回憶是將課堂學習的內容回想一遍。有人將它比喻為“反芻”,就像牛或羊一樣,把已經進入胃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細細加以咀嚼。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在自己檢查自己,逼著自己進行思維活動。嘗試回憶的好處,至少可以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1)可以檢查課堂學習的效果在嘗試回憶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回憶出課堂學習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這就可以證明自己的預習和課堂學習的效果是好的。為了正確地檢驗自己的預習和課堂學習的效果,在開始嘗試回憶時,最好先不要看書或聽課筆記,等到想不出來的時候再看書或聽課筆記。為了加深記憶,還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的內容寫出來。這樣嘗試回憶的效果會更好。 (2)可以提高記憶能力由于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在尚未進入遺忘狀態之前,就在頭腦里再現一遍,這當然是有利于記憶的保持的。 (3)可以提高閱讀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通過嘗試回憶,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再過一遍,記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經懂得的,沒有記住的正是自己沒有掌握的,這說明記憶恰好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查。對于那些想不出來的學習內容,自然就會急著去看筆記。這樣,就激發了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并自覺地將忘記的內容作為復習的重點,使得復習有針對性。
2、認真讀書:在復習的過程中,完成了嘗試回憶的步驟以后,便要開始認真讀書。當然,這時候的讀書與預習和課堂學習時的讀書是不一樣的,它是在預習和課堂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和思考相結合所謂讀書和思考相結合,是指不僅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內容絕對不馬虎,要全面過目,而且還要邊讀邊思考,要多想想在回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思考內在聯系,更要思考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要重點突出復習中的讀書,要有重點,要細讀和思考。對于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費很多時間,而把時間集中在回憶不起來和印象模糊的內容上面。在讀書的時候,不妨可以邊讀邊劃。 (3)重在精讀、熟讀對于課本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必須做到精讀和熟讀。至于一些關鍵的章,還要在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將其背出來 (4)適當看一些參考書在復習的過程中,適當地看一些參考書還是很有必要的。看參考書當然是在復習好課本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是結合課本的內容去讀參考書的內容。
3、整理筆記:在復習過程中的整理筆記,是指要把預習、課堂學習和復習等學習過程中所記的筆記串聯起來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一份經過加工和提煉的復習資料。整理筆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知識深化、簡化的過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內容精練,最好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可以使這份經過加工整理后的筆記成為階段復習和重要考試前復習的得力助手。
4、探索和發現:復習的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重復課本的內容上面,而應該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有所發現。所謂“溫故而知新”也就是這個道理。要在復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質疑”,也就是提出問題。對于知識,不僅要懂“是什么”的問題,而且還要懂得“為什么”的問題。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更多知識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