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7-03 14:40:01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初中讀后感范文:讀《詩經》有感8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誰在昏的窗前,感受著《詩經》的淺唱,自己就成為了其中幽蘭的花,開盡了美麗,享受了年華?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于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此曲《燕燕于飛》相傳為衛君所作,為即將遠嫁的妹妹而譜。古時的女子出嫁,猶如天邊的飛燕,可望而不可即,可念而不可見。這是一種似在揚沙大漠之上的離別嫁衣雖愈飄愈遠,兩心卻緊緊相隨,那群燕上下翻飛,心中的思念,濃得無法稀釋。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一人獨自佇立,對燕相訴,拂淚彷徨。身處江南,卻看到了寒上來去自由的燕;蛟S我也早已分不清虛實、悲傷,卻沒有哭泣。再讀一遍這首詩吧,然后寄語上蒼,特伊歸鄉,享受親情,莫在彷徨。我心顫動因為這群燕舞動的悲劇和在《詩經》中享受到的真摯親情。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曲《蒹葭》抒盡了希望與感傷。心懷夢想,情系伊人。欲進,卻阻;欲歌,唯余一片蒹葭的飄舞。歌者的內心的熱忱與思之不幾的愛戀卻于結尾嘎然而上,讓我心懷遐思:伊人依然如詩,蒹葭依舊如畫。
是的,愛就像讀過這首詩,讓我眼角隨時會潮濕。風吹蘆花,我已無我,只有蒹葭飄零成每一個字。我感受到了那醇濃的愛情。卻只愿我是那片淺黃的蒹葭,我心感慨,因為蒹葭般的優雅和那《詩經》中的淳樸愛情。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一曲《式微》開創淡泊之隱,相信這該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吧。暮之將至,黃昏已臨,為何不回家?先人黃昏不歸家的淡淡愁緒,只是淡泊明志的陶淵明;明當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的晏幾道,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莊子,還有迷茫中苦苦找尋自己的我而那些曾在田邊勞作的古人是否最終歸到了心靈的家,已不再重要。
日色已盡,內心中匿藏的茫然不在相信我不會再失掉自己,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回到自己的家的,我心了然,因為黃昏下享受到的清響歸曲。
飛燕早已不再是千年前的燕,已早已不見了失去了親人的衛君,只因有《詩經》才保存了那一份兩心相念。
蒹葭早已枯玉,伊人也無人真心尋芳蹤,只因為《詩經》才保存了那一份至美純真。
黃昏已不再是那個黃昏,在回家的路上徘徊的也不會是那些先人,只因為《詩經》才保存了那一份清高淡雅。
也許是讀了太多人的命運,《詩經》早已不會言語。只有那些字句,讓我在流年中享受到那些不屬于我的似水年華。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