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0 14:22:07
1950年規定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984年頒布,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權利法案》1689年使英國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獨立宣言》1776年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憲法。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人權宣言》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宣告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
《拿破侖法典》1804年拿破侖執政時期頒布。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法典。
《共產黨宣言》1848年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林肯在南北戰爭時期頒布。廢除了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制,扭轉了美國內戰的局勢。
《國家工業復興法》1933年羅斯福新政期間簽署的重要法律文獻。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調控,開創了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的先河。
《聯合國家宣言》
1942年由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蘇聯新憲法
1936年頒布,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鏟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的形成。
7.三次科技革命
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英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
標志:
蒸汽機的改進與廣泛應用。
電力的廣泛應用。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
領先國家
英國。美國、德國。美國。
主要成就
(1)棉紡織業: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機;瓦特改進蒸汽機。
(2)交通運輸業:1807年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研制成第一輛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他研制的“旅行者號”蒸汽機車試車成功。
(3)冶金、采礦業:采用機器生產和蒸汽做動力。
(1)電的發明與應用:伏打電堆、發電機、電動機、電話、無線電報、電燈等。
(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制造出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3)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的應用: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藥和無煙炸藥;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誕生。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成就石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核心。
進入時代
“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鋼鐵時代”。信息時代。交通工具汽船(輪船)、火車。汽車、飛機。
——
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
(1)首先發生在英國,其他國家進程相對緩慢。
(2)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3)主要側重于輕工業部門。
第二次工業革命:
(1)科技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2)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有些國家(日、俄)兩次工業革命交替進行。
(3)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
第三科技革命:
(1)科技對生產的推動力加大,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2)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3)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對世界格局
第一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東方從屬于西方。
第二次:英國霸主地位開始動搖;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三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
對社會生活
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帶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
(1)積極: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電力成為不可或缺的能源。
(2)消極:工業污染加重,自然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城市中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犯罪活動猖獗。
(1)積極:實現了網上交友、網上購物、網上營銷、網上行政、網上教育等。
(2)消極:一些網絡垃圾信息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社會治安,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弱化。
對中國
(1)政治: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近代工業產生,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思想: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1)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中國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列強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沉重打擊。
(3)思想:民族資產階級發起維新變法運動,由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政治制度。
(1)帶來了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科技、教育水平較低,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3)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中國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8.國際會議
巴黎和會
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討論對戰敗國主要是德國的和約問題,和會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協約國與其他戰敗國簽訂的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這一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理極為苛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