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0 14:00:51
十七(開國大典)
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毛澤東
觀點: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論述:從國內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從國際來看,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結論:新中國的成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中國現代史部分
十八(改革開放、經濟特區)
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就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可見精神文明說到底是從物質文明來。
觀點1:建設經濟特區有利于中國的繁榮富強。
論述:建設經濟特區,可以增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國,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結論:建設經濟特區有利于中國社會現代主義化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觀點2:深圳特區的發展證明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論述:1992年,深圳的生產總值比經濟特區建立前的1979年增長了144倍,從改革開放前的邊陲農業小鎮變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便于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經驗,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功表明我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十九(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的政策從階級斗爭到濟經濟改革的大轉變,是中國革命手段的重大改變。確定鄧小平為中國最高領導者的地位,到 1978 年底才實現,鄧小平的改革程序才得以開始。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
(1)“中共的政策從階級斗爭到濟經濟改革的大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十一屆三中全會。
(2)觀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轉折。
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此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二十(鄧小平)
1979年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選擇了鄧小平,標題是“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文中驚嘆:“一個嶄新的中國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壯舉!”鄧小平被評為《時代》周刊1978年“年度風云人物”。
觀點: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代表了中國新時代的形象。
論述:鄧小平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全會上提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啟動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引領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