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真審題,三思而后行
選擇題的題干與選項中常常出現容易忽略或與考生習慣定勢相反的內容,讓考生因審題失誤而痛失分數。
(2)、因題而異,選擇正確的解法
不同的選擇題常常需要不同的解法,應因題而異,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解答選擇題的準確性,也可以有較高的解題速度。常用的解題方法有:
1.排謬法:當題干要求正確選項時,排除錯誤的選肢。
2.排異法:排除與題干無關的選項。
3.排倒法:題干與題肢因果關系顛倒的不選。
4.排亂法:題干與題肢外延不符,以部分代整體或以整體代部分。
5.排重法:與題干同語反復的選肢無意義不選。
6.排正法:當題干要求是反向時,正向的不選。
7.排組合不符法:組合選擇題中,先找出因各種理由而不符的一個或兩個選項,然后把含有這些不符的選項排除。
8.最佳法:當幾個題肢都符合題干時,選與題干最密切最符合題意的選項。
9.排二級延伸法:凡題干與題肢要經一個以上中間媒介才能聯系上的選項不選。
10.逆向隱性的題目:題中觀點錯,設問要求選擇與題中觀點相符的選項,而不是要求指出它錯在哪里,這時,正確觀點的選項不選。
(3)、審時度勢,擇其優而選之
要合理分配選擇題的時間,遇到一兩題不會做的也不要花大量時間去翻書查找,可做個記號,過一會兒再來收拾它,先朝下面繼續做。注意解選擇題是不要空題、漏題。即使實在不會也應該猜測一下答案。這猜之中也有方法,一般采取相關、相容和相斥法。看答案之間的相互關系,從中分析得到正確的結論。看答案之間的相容合理的成分,再找出不相容不合理的成分,從而擇其優而選之。
(一)、題型特點
主觀題是除選擇題之外的考查學生的一種重要題型,它的類型多樣,可以是辨析題、言行評析題、圖表題、關系類題、活動探究題等,它的信息容量大、分值大,答案的組織綜合性強,一般來說,主觀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知識綜合能力、遷移能力、歸納能力和演繹能力等。
(二)、一般的解題步驟
1、審題、破題:找出問的關鍵詞,明確指向
2、看材料:結合問看材料,找出“有用”材料
3、尋找對應的書本知識 (強調打草稿) (多角度/辯證分析)
4、表述答案(書寫):
①分點
②材料+書本知識有機結合
③表達的完整性
例題A:一群青年人形成了一個“新失業群體”,他們終日與麻將等為伴,不愿就業。他們靠父母供養、被人們稱為“啃老族”。目前我國65%以上的家庭存在著“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
請你對“啃老族”年輕人的行為進行評析。
第一步:審題、破題:找出問的關鍵詞,明確指向。這一步是答題的重要前提。
我們先進行審題,找出問的關鍵詞有三個,即1 年輕人 、2 行為 、3 評析
根據關鍵詞,我們知道這是一道辨析類的題型,它一般包括三步,即1 判斷 、2 分析 、3 下結論
第二步:結合問看材料,找出“有用”材料
結合問的要求,我們必須找出并在材料中劃出“有用”材料(見材料中劃線的部分),即 年輕人的行為。他們分別是:1 終日與麻將為伴,不愿就業 、2靠父母供養、 3形成了新失業群體,在我國家庭比例很高 。按照問的要求,我們要對以上三種行為進行評析。
第三步:尋找對應的書本知識
在“有用”的三個材料找出來以后,我們要對這三種行為進行評析。即找出材料相對應的書本知識點。在進行這一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應用多角度和辨證的思維分析和看待問題,在心這里,我們提倡大家可以使用打草稿的方法進行分析,準確和迅速找出我們需要的知識點。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思路來組織知識點:
簡答題的答題策略
簡答題是政治中考中常見的題型。,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按題目設問方式劃分,有直問直答式和簡要分析式;按題目提供的素材劃分,有觀點式、引文式、漫畫式、材料式等。但不管那種形式,其解答部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的“套路”,即按照“問什么一答什么一怎樣答”的基本思路解題。
一、“問什么?”解決答題的方向和要求問題,這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問什么”
的確定,主要看題目提供的素材和設問的要求。
二、“答什么?”解決要“用什么答”的問題,這是正確答題的基礎。它要求必須把題目和教材內容正確結合起來,回顧教材中與該問相關的內容,篩選出答題所需的觀點或依據的理論,即原理。
三、“怎樣答”是用書面表達的方式把“問什么”與“答什么”相連接的過程,即作 答的過程,它是整個解題過程中的落腳點和歸宿。答案組織得是否全面、簡潔、規 范、科學都直接影響得分的高低,所以平時必須多加練習,力戒惰性、隨意性。
例1:‘‘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對這段歌詞的理解。
[析題]問什么”?:這是一道引文式簡答題,談對“熱愛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理解。
“答什么”?(用什么答):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原因、作用或意義等相關知識。
“怎樣答”?(答案)
(1)這段歌詞說明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彼此團結、互相
幫助、關系融洽,誰也離不開誰。
(2)我國歷史上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維擴全國人民的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職責和義務,
(3)要加強民族團結,必須處理好民族關系,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必須反對民族主義,要與極少數民族分裂分子進行斗爭。
例2:材料一:“十五”期間,國家要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教育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壯大人才隊伍。
材料二:“十五”期間,國家要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節約、保護資源,實現持續利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治理環境。
(1)材料一、二分別體現了我國政府實施什么戰略?兩者的關系怎樣?
(2)結合(1)的結論,請你談談在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提高人的素質?
[析題]本題是——道材料型簡答題。第一問屬直問直答式,前半句根據材料內容和教材知識很容易回答;后半問只要抓住“關系”的相互性和兩者的含義、作用,回答也不困難。答案如下:
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利于更好地買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又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第二問是簡要分析式,按解題“套路”作如下分析:
“問什么”:現代化建設為什么要高度重視入的素質的提高?
“答什么”:人(勞動者)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怎樣答”:(答案)
①人(勞動者)在生產發展中起主導 作用。人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特別是科 學文化素質的不斷增長和提高能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②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素質偏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為了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現代化建設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提高人的素質。
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上述“套路”僅僅是解答簡答題常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由于各地試卷在命題的內容、方式、難度、答案組織等要求上各不相同,因此,考生在復習和考試時要靈活地使用“套路”,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
案例分析題解題策略
案例分析題是中考政治的一種常見題型。它旨在考查考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情況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的同學在解答案例分析題時要么就事論事,要么泛泛而談,不得要領。下面結合一道例題,談談怎樣解答好案例分析題。
例題:一天,汪某到超市購物后離開時,被懷疑偷了超市的商品,受到超市保安人員強行搜身檢查,結果汪某是清白的。汪某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便對保安人員 大打出手,將一名 保安人員打成輕 傷。后經公安機關 調解,超市保安人員和汪某均承擔了相應責任。
閱讀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對超市保安人員和汪某的行為予以評析,并談談受到什么啟示。
我們認為,解答好案例分析題應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
1.法律依據。案例分析,重在分析。用什么分析呢?必須有一個客觀公正的判斷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現行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法律依據不是要講出法律規定的詳細條文,而是教材中介紹的有關法律的重要條款或原則性規定。如果我們在答題時能夠準確引用這些內容,就能使案例分析有理有據,說服力強。因此,我們在解答案例分析題時,首先要仔細審題,弄清材料和題目的要求,然后準確選擇相關的法律依據。結合該例題,可選擇兩條法律依據:(1)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2)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
2.公正評析。在找到相關法律依據的基礎上,就可以結合案例的具體內容,運用法律知識,對案例中當事人的行為進行評析。結合該例題,(可評析如下:(1)超市保安人員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非法搜身是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違法行為。(2)汪某的行為也是不對的,因為汪某對超市保安人員大打出手侵犯了保安人員的生命健康權.
3、法律責任。在評析了案例中當事人的錯誤行為后,還應指出其危害以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結合該案例,可指出:超市保安人員的行為嚴重侵犯了汪某的合法權益,對汪某的身心造成傷害,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汪某的行為對保安人員的身體造成了傷害,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賠償保安人員的醫療費。 4、正確做法。在指出案例中當事人的錯誤及應負的法律責任后,還應說明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即如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正當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結合該例題,可說明如下:汪某在自身權益受到非法侵犯后可向有關主管部門反映,要求賠償。如果協商不成可到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安人員懷疑汪某有偷盜行為,可請求當地公安機關依法進行檢查。
5.所受啟示。在經過對案例的分析后,還應指出這個案例使我們明白了哪些道理以及對我們今后的行為有何教育意義。結合該例題,可回答,該案例告訴我們:(1)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每個人都應當學法、懂法、守法,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一定要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維護和捍衛。
行為評價題的答題策略
“行為評價”題,顧名思義,就是以某些人或某些企業、單位的行為為材料,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評價的試題。這類試題是開放性試題中一種常見的題型。 例題:在防冶非典期間,一些單位和個人竟發“非典財”。一些不法藥品經營單位和個人蓄意夸大非典疫情誤導群眾,借以哄抬藥價,一瓶84消毒液的價格由兩元多漲到15元,原本幾元15元,原本幾元錢一盒的板藍根賣到了30元;一些藥品零售店掛出“限量供應中藥材”的牌子,暗示預防非典的藥材脫銷;一些店主為促銷口罩,竟將普通口罩掛上“非典專用” 牌子公開銷售。這些不法分子的惡意炒作,客觀上加劇了社會民 眾的恐慌心理。 閱讀材料后,請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中銷售者的行為予以評價。
這是一道典型的開放性行為評價題。它緊扣社會熱點,反映生沽買際,讓考生從自身的經歷和體驗,以達到導行的教育目的。解答此類試題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明確行為評價的標準。通常情況下的行為評價標準有兩個:一是法律標準,二是道德標準。通過閱讀材料,我們不難看出材料中銷售者的行為一是違反法律要求;二是違反道德要求。
2、回歸教材找依據。在八、九年級《思想品德》關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識中,講述了經濟活動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作為銷售者必須遵守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要求全體公民應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等基本道德規范。這些都是我們對材料中銷售者的行為進行評價的依據
3。緊扣材料具體分,析。在明確上述兩點后,我們就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和道德要求,對材料中銷售者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進行具體分析,如他們應該怎樣做,他們實際是怎樣做的,他們這樣做會產生什么后果等作出自己的評價,指出應該怎么辦。
4.根據上述思路,對知識進行整合,整理出準確、簡明、扼要的答案。
該題的參考答案:1.(1)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銷售者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是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和橋梁,在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經濟活動的各種要求(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依法經營。
(2)材料中的銷售者采取蓄意夸大、暗示和虛假廣告宣傳等手段進行促銷,借以哄抬物價,謀取暴利,不僅違反了法律的有關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破壞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的安定。(3)對材料中的銷售者的這種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依法給予嚴厲打擊和制裁。
2.材料中銷售者的行為,同時又是—種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行為。他們不講誠信、見利忘義、道德失范,也應受至社會輿論的譴責。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