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16 11:06:30
一、現代詩的定義
現代詩要求詩人以飽和激情的想象創造出賦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不講究格律,詩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數沒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詩意和語言的內在音樂動感取勝。
二、現代詩的形式和要求
詩是詩人靈魂的剖白,呈現著詩人的全部心靈感受、內心獨白。
就其意識歸屬分析:有政治的、經濟的、倫理的、歷史的、哲學的、美學的、人生的……就其情緒狀態看:有愉悅的、哀傷的、昂奮的、低調的、愛的、憎的、憤怒的、恬適的、抑郁的……
一首詩的最佳動情點在哪里?從藝術欣賞看:在你的認同里;以創作實踐論,在你的體驗里。就上面兩點,現代詩要求:①使用日常口語,務求準確,揚棄藻飾。②創造新的節奏。③要求絕對自由取材。④推陳意象、擯除含糊的泛論,把握具體的細節。⑤追求詩的堅定與清晰、放逐混淆與籠統。⑥詩的本質要求高度集中。
三、感知
先談談靈感。所謂靈感是詩人、藝術家創作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創作者在豐富的生活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時,由于某種事物的啟示,思想豁然開朗,捕捉住富有創造性的構思,伴之而來的是創造力和創作激情的爆發。詩人艾青認為:“靈感是詩人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無比協調、無比歡快的遇合,是詩人對事物的禁閉之門的開啟。靈感是詩的受孕。“可見詩的靈感的產生,雖然具有很大的偶爾性,但歸根結底是詩人、藝術家長期生活積累和藝術準備的結果。
感知即直接、間接的生活感受與認識,是詩歌寫作活動的基礎,也是寫作過程的起點。沒有對生活的感知,絕不可能進入詩歌寫作過程和進行詩歌寫作活動。即如一個從未見過葡萄尤其是沒有吃過葡萄的人,絕不可能向人們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澀。嚴格地說,一切詩歌寫作,成敗得失的關鍵在對于生活感知的廣狹、深淺、新舊、精粗。作家趙樹理說:“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題和人物。”不過那有了生活的“有”就頗值得人們玩味與研究。說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廣博、深厚、新穎、精神。毫無疑問,感知生活,是詩歌寫作的第一道鐵門檻。是有志于寫作的人必須用心地去跨越的基礎。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