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15 16:38:34
導言
“文以氣為主。”文氣是作家創作的基礎,文氣說是我國古代寫作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其精華對當今的作文教學很有借鑒價值。作文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改變觀念,把文氣說移植到中學作文教學,旨在為當今的作文教學及研究尋找一個新的邏輯起點,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條新的實踐路向。
一、作文文氣的內涵
我國古代樸素唯物論認為,氣是一種精微的物質,它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原。古代醫學家把這個哲學概念轉化為醫學術語,提倡要使身體健康,就需“治氣”、“養氣”。《孟子·公孫丑上》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把治氣養生的理論用于精神、道德的修養,這使“氣”與文學創作有了聯系。
第一個以“氣”論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曹丕所提倡的“氣”,主要是指文章的精神、意氣。這是文氣說的淵源所在。之后,許多文人或文論家對此有論述。“文氣”的涵義越來越大。劉勰講“氣”,側重文章的生氣、氣勢,以及本身的氣質。韓愈的“氣盛言宜”,是講文氣與文辭的關系,“氣盛”強調的是淵博的才識、正大的精神和充沛的感情,他把“文氣”看成是一種品德修養的結果。桐城派的“因聲求氣”,偏重于用聲音、節奏求得文章的氣格、神韻。古人對“文氣”眾說紛紜,各持一端,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大都認為“文氣”是一種精神,是作文的基礎,要為文,必先養“文氣”。正是在此意義上使用“文氣”這個概念。綜上所述,我們可概括出中學生“作文文氣”的內涵:中學生“作文文氣”,是由中學生的道德修養、理想情操、學識情感等綜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寫作精神,它是中學生作文的基礎和根本。
二、為什么要對中學生進行文氣培養
從古到今,文氣的培養似乎是作家的事,對中學生進行文氣培養某些人認為要求太高,不切實際;還有些人認為這是鉆牛角尖,故弄玄虛。這些看法是片面的,是對文氣的理解甚少所致。那么,中學生為什么要培養作文文氣呢?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作文必須養氣,作家對養氣的提倡和實踐為中學生文氣培養指明了方向。
文以氣為主,“氣”是寫作的根基,要寫出好作品,就必須養氣。明初作家宋濂說:“為文必在養氣,氣與天地地同,茍能充之,則可配序三靈(“三靈”指天、地、人),管攝萬匯。”又說:“人能養氣則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當與天地之同功也。”(《文原》)王鏊《震澤長語》云:
至賢求學有意為文也,理極天下之精,文極天下之妙。后人殫一生之力以為文,無一字到古人處,胸中所養未至耳。故為文莫先養氣。
王鏊的認識與宋濂是完全一致的,他們都強調了養氣對作文的決定性作用。
古代的作家們不僅提倡養氣,還身體力行,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以養文氣。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司馬遷“周覽四海名山大川”,韓愈“吟六藝之文,披百家之編”……縱觀中國歷代文壇,凡卓有成就的文章家、文學家都有自己對“文氣”的追求。孟子的“寬厚宏博”,司馬遷的“雄深雅健”,韓愈的“雄奇恣肆”,無不得益其各自的文氣培養。盡管他們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各異,但殊途同歸,重視文氣培養是他們成為文章大師和文學家的重要原因。
文氣是作文的重要根基,寫作就像建房子,養氣是開辟地基。地基打好了,很寬厚,很牢固,房子才可建得高大雄偉。所以,中學生培養文氣,是一種打地基的功夫,是一種火山爆發前的積累。氣養足了,到一定時候,一經激發,便會噴涌而出,揮灑成文。當然,作家為創作而養氣與中學生為作文而養氣是有區別的。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養文氣是為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以揚善懲惡,陶冶人們的性情,使人性更加美好高尚。因此,作家養氣的標準很高,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無論是道德修養、理想情操,還是學識情感,作家追求的標準比中學生要高得多。中學生培養文氣,一方面是借此提高作文水平,把文章寫得思想健康,條理清楚。文從字順,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養氣的過程本身就是修養才識、涵養性情的過程。通過培養作文文氣,既可加強道德修養,又可增加知識水平,還可培養美好而熱烈的情感,這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