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15 20:31:45
1、經濟成就
(1)1928-1937年,蘇聯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2)到1937年,蘇聯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與此同時加快實現了農業集體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蘇聯新憲法的制定。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2)特點:總體上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具體表現如下:
A、經濟上,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把一切經濟活動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
B、政治上,黨政不分,國家所有的決策集中于黨的最高領導機構,最終集中到斯大林個人手中,民主法制匱乏,個人崇拜和家長制作風盛行。
3、評價斯大林模式:
(1)積極性:在當時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一定歷史條件下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作出偉大貢獻,它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顯示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鞏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顯示了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2)消極性:A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B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C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D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4、啟示(建議):
。1)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機制,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開放后,中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偉大成就。
。2)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政策要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有效的途徑,更快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
。3)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要堅持改革開放,重視工農業協調發展,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4)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