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1-29 16:47:17
4.科學探究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5、設計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控制變量:強調的是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只能有一個變量。只有這樣當實驗組和對照組出現不同結果時,才能確定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原因肯定是這個變量造成的,從而證明實驗組所給實驗因素的作用。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確認
一個對照實驗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是施加實驗變量處理的被試組,對照組是不施加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
6、食物鏈的書寫: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是從植物開始的,止于最高營養級,分解者不能寫入。箭頭是從植物開始指向動物,表示營養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在食物鏈中,一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會影響另一種生物的數量的;
上面對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的吧,加油哦!
7、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積累,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營養級越高生物,生物數量越少。
8、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特點:能量沿食物鏈單向依次流動,逐級遞減。
物質循環特點:物質往返循環。(分解者促進自然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
9、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指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的生物與非生命物質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一個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狀態時,具有以下的特征:(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2)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3)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處于動態變化之中)。
10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生態系統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
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
11、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1)植被的破壞;(2)食物鏈的破壞;(3)環境污染。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