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人民日報 2017-10-18 18:49:19
與此同時,教育的難點熱點問題被逐步解決:義務教育質量整體提高,讓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努力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問題;隨遷子女異地就學障礙逐步消除,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更重要的是,教育精準扶貧成績斐然。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取得顯著成效,這一國家工程覆蓋全國2600多個縣近2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被譽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3年多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336億元,帶動地方投入2500億元,過去學生自帶課桌椅、睡“大通鋪”、使用D級危房等現象基本消除。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實施,農村學生身體素質顯著提高。重點大學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人數大幅增加,包括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在內,5年來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27.4萬人,更多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正加速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進入“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內涵發展新階段,教育系統進一步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堅持正確導向,強化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突出教育教學,提高教師能力素質,樹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為根本標準的教育質量觀,健全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內涵發展不斷深入。我國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我們強調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歸根結底就是要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研究”總課題組組長,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說。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
5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培養適應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強基固本”。各級各類學校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增強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觀念,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使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一批批又紅又專的優秀人才茁壯成長。
與此同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完善。記者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與經驗研究”課題組了解到,5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也建立了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協同,與實務部門、科研院所、相關行業部門共同推進全流程協同育人。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教師是關鍵。
5年來,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成為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支撐。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涌現出張麗莉、李保國、黃大年等一大批優秀教師。教師隊伍素質能力整體提升。教師學歷結構不斷改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逐步形成。國家把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截至2016年底,全國22個實施省份中,有684個縣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惠及8.1萬所學校的近130萬名鄉村教師。
保障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體系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質量標準和監測評價體系更加完善。教育標準體系初步建立,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確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學生核心素養,研制各學科課標與學業質量標準。教育領域各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層面的規范、指標、指南等近800項,讓教育有標可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重大戰略,以教育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為導向,教育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達到新的水平。”陳寶生談道。
5年來,一系列舉措深入人心:
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協調推進城鄉教育發展,2012—2016年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增加近1500所,鎮區的初中學校增加1000多所;
國家出臺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第一次對中西部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中央財政投入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資金,90%投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繼續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構建更加開放通暢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暢通職業教育學生升學通道;
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數占到碩士學位研究生總數的將近一半;
終身學習“立交橋”更加暢通,建成覆蓋全國城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重的繼續教育組織體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學校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辦學效益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東中西部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教育層次類型結構更加合理,人才培養體系日趨完備。培養造就數以千萬計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人才培養的層次、類型、專業和區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基本形成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架構,教育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新局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為加快構建和應用教育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提供體制機制支撐,激發了教育活力,釋放了改革紅利。”陳寶生談道。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