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合 作者:陳忻 2009-12-15 10:50:19
第16章 不會擤鼻涕的孩子
--你是否在潛意識里蔑視你的孩子?
1、一堂感人的“人生課”
一天,我決定給兒童們上一節有點幽默的課:怎樣擤鼻涕。
我給他們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還指導他們如何能盡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種他們幾乎察覺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盡可能輕地擤著鼻子。兒童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我,沒有一個人發出笑聲。
但是,我剛結束示范,他們就熱烈地鼓起掌來,掌聲就像在劇場中那樣長久熱烈。這使我有點兒納悶,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小的手發出這么響的聲音,我也沒想到這些幼兒會那么熱烈地鼓掌。
接著我明白了,我觸及到了他們那極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點。兒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難。由于在這件事上他們屢屢遭受大人的責備,故爾對此十分敏感。他們聽到的叫嚷和辱罵的話語強烈地刺傷了他們的感情。更為傷害他們的是,為了不丟失手帕他們在學校里還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地教他們擤鼻子的方法。當我這樣做時,他們感到抵償了過去的羞辱,而他們的掌聲表明,我不僅公正地對待他們,并且使他們在社會中取得了一個新的地位。
我逐漸認識到,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成人通常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
一天,當我要離校時,這些兒童開始喊起來:“謝謝你,謝謝你上的這堂課!”當我離開教學大樓時,后面跟著一支靜悄悄的隊伍,直到最后我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吧,踮著腳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墻角。”他們轉過身,飛一般地在門后消失。
這是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卓越的兒童啟蒙大師蒙臺梭利,在她所著的教育著作《3歲決定一生》中,就兒童的尊嚴感問題,記敘的一堂感人的“人生課”。
成年人包括孩子的父母往往沒有意識到孩子有強烈的尊嚴感,他們常常無意識地表現出對孩子的蔑視,導致孩子產生很強的自卑感。
2、對孩子的蔑視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的基本缺陷
對孩子的蔑視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的基本缺陷,也是許多教師的基本缺陷。
雖然父母可能會相信他們的孩子漂亮完美,雖然他們可能會以他為驕傲、“望子成龍”,但似乎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使父母的實際行為表現得就像他總是認為孩子是“傻的”、“壞的”,所以需要不斷的教訓和糾正。這種錯誤的意識導致了成人蔑視兒童,并且他們常常把面前的孩子當成控制的對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他。
如果我們問父母:你知道嗎?你經常蔑視你的孩子。父母一定會很驚訝,并會反對:我沒有蔑視他呀,不過是他確實不能夠做某些事情。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能力是另一碼事,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卻是能影響孩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不放過每一個小小的機會蔑視孩子,雖然這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當一位父親看到孩子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只杯子可能會摔碎,這時,他似乎“貪婪”到把這個杯子看成一件寶貝,非要從孩子手中奪過來加以保護。這位父親可能是個很有錢的人,甚至已經辛辛苦苦為兒子積累了大量財產。但是,在這個時刻,他似乎認為一只杯子要比兒子的嘗試和探索具有更大的價值,所以更重要的是不讓這個杯子被兒子摔碎。然而,正是同一個人——這位孩子的父親,卻會高高興興地為孩子做出更大的犧牲,他夢想著兒子長大后業績輝煌,他希望能看到兒子成為一個著名人物。但是此時,他卻愿意損害孩子的成長去保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事實上,如果前來拜訪他的客人打碎了這只杯子,他會立刻說,這只杯子并不值錢,完全不用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事情經常就是這么滑稽。
還有一類蔑視的情況也會常常發生,就是父母通過蔑視孩子行為的價值,來蔑視孩子。比如,當父母認為應該出去散步了,即使這時孩子正在高興地玩耍,父母并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斷他的活動,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帶他出去了。或者,孩子正在從事一項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裝到桶里去,這時,母親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她,于是,母親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亂一地的石子收拾起來,然后孩子被帶到客廳見客人。
父母會不斷地突然闖進孩子的環境之中,去打攪他們,并且不跟他們商量就操縱他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開始覺得自己的活動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他感到自己軟弱無能,這種感覺會變成沮喪和缺乏信心的根源,它壓抑了孩子行動的欲望。如果一個成年人使得兒童相信他自身是無能的,那么,一片烏云就會籠罩在他心上,他會陷入冷漠和恐懼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礙。
3、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為的要敏感得多
經過無數次的禁止和訓斥,孩子會意識到自己是惟一被認為靠不住的人,是禍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價的物品價值更低。其實,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為的要敏感得多,雖然父母可能自認為這樣做是在保護孩子、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卻是父母的蔑視,他的尊嚴受到了嚴重打擊,繼而會產生一種持續的挫折感。這樣,自卑的心理就開始影響孩子原本活潑單純的性格。
其實,我們常常并不需要犧牲杯子或其他財物來保護孩子的成長。父母最需要的是認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發展過程,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仔細觀察不同時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錯誤心態,進而主動思考并學會一些實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例如,對于比較小的孩子,為了防止他們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不妨將孩子常用的諸如餐具、洗漱杯等等,替換成不易損壞的鐵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傷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針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發現、不易拿到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防患未然”,減少當面阻撓或制止孩子行為的必要。
當孩子堅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這可能是他出于好奇),父母不妨教他如何拿穩這個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這個杯子在碰到地面時會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萬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學會冷靜處理,千萬不能怒火中燒、大呼小叫,甚至夸張地嘲弄孩子無能、責罵孩子任性。此時,你不妨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穩,下次拿的時候要更小心一些呦。來,我們一起把這些玻璃碎片掃干凈吧。”
另外,父母還可以主動配合以滿足孩子心智發展的需求。比如,買一些容易穿上和脫下的衣服,這樣,孩子在嘗試獨立穿衣服時,就不容易受挫。總之,換個方式、換種心態,使用一些技巧,提前做一些預防工作,主動配合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都會從中獲益。
還有一個技巧,就是父母要學會不露痕跡地幫助孩子。比如,幼小的孩子確實精細動作沒發展好,他經常會笨拙地開一個罐子,或擺一套積木,等等,父母不要覺得看不過去,過去不由分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明智的做法是:父母和他一起玩,手把手的幫他擺好東西,或開好蓋,而且父母要說:你看,這樣做,你會做好的。待會兒咱們再做幾次,好不好?既保存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他高高興興的多練幾次,讓他有成功的體會。
4、向優秀的貼身仆人學習如何做父母
現在,先讓我們看看一個自信和有尊嚴感的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
在瑞典,一天女皇去一個幼兒園參觀慰問。當她來到一間教室時,發現一個4歲的小男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用活動字母拼寫單詞。女皇對此很感興趣,她走到孩子面前,親切地對他說,“親愛的,你拼寫一遍‘瑞典萬歲!’我看看。”老師恐怕孩子沒有聽清女皇的話,又重復了一遍,“寶貝,我們的女皇希望你拼寫一遍‘瑞典萬歲!’”
這個孩子點了點頭,但并沒有停下手中工作,也絲毫沒有受到女皇到來的干擾。當他拼完自己原本正在拼的那個單詞后,才滿意地收拾起所有的活動字母板,并像平時那樣把這些字母按順序擺放好。
他平平靜靜地做著這些事,旁若無人。他也許認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不比女皇要求他做的事情更加低微。當他干完這些之后,緊接著拼出了“瑞典萬歲!”
雖然這個小家伙只有4歲,但在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感、擁有自信上,他已經相當于健壯的人了。這個小家伙的確會令許多父母羨慕。想必,女皇也會嘆服他的人格魅力!
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尊嚴感其實并不難。看看一位優秀的貼身仆人通常是如何做的,做父母的從中或許可以學到一種很好的行為模式。
這樣的仆人會始終保持主人梳妝臺的整潔,他把各種用具放到最適當的位置,但絕不會告訴主人什么時候該用什么;一日數餐,他都會在旁伺候,但絕不會強迫主人用餐。他做好每一件事后,一句話也不說就悄悄的走了。當主人獨自一個人時,仆人絕對不會打擾他,但是,當主人喊他時,他會迅速地跑去詢問主人需要什么,而且很快回答“是的,先生。”如果他覺得主人需要贊賞,他就立即加以贊賞。甚至他覺得一點都不美的東西,他也可能會說“多美啊!”
《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目錄
第1章 “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相當的分析:他們事先考慮行為并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后果。詳情<< |
第2章 “我就是不吃!”--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 如果父母在孩子挑釁的時候不能掌握局勢,他們就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制造了可能持續一生的傷心。詳情<< |
第3章 我哭,我哭,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 父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注意兩件事情:一、你要學會堅持。二、隨時用語言解釋你的行為。從小開始,堅持跟孩子解釋你的行為。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會比較講道理,而且聽得進去道理。 詳情<< |
第4章 “我不要打針,我怕!”--抓住挫折帶來的機會 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待遇,莫過于讓他‘心想事成’。”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這種態度逐漸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付一切。 詳情<< |
第5章 洛克菲勒的家規--獎勵常常比懲罰更有效 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獎勵的方法,可能他們把獎勵看成了“溺愛”或者“賄賂”。“獎勵”這種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一種觀念上的誤解而被大大忽視了。 詳情<< |
第6章 "我很想要那個玩具,可是媽媽不喜歡。"--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你要經常解釋你的行為,你為什么要責罵他,或者你為什么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并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詳情<< |
第7章 “你還小,讓我來幫你!”--不必要的幫助阻礙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發展 缺乏兒童心理發展知識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時間進程,錯過了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詳情<< |
第8章 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在等待中學習克制 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么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詳情<< |
第9章 "嗚嗚,媽媽,瓊今天又欺負我了!"--讓孩子通過自衛贏得自尊 自衛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嚴。詳情<< |
第10章 "不是我干的!"--制止孩子撒謊的幾個技巧 孩子小時候因為是非觀念不清而說謊,他們多數會說出其實是他希望的結果,漸漸長大后,則用說謊來逃避麻煩。對于父母而言,讓孩子知道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外面,說謊都會陷入更糟糕的麻煩中,這非常重要。詳情<< |
第11章 "別走!別離開!帶上我!"--改變孩子的依戀心理 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后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前,父母一定要再三告訴孩子你會回來,并向他說明你會說到做到。父母應該時常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能夠自己獨自一個人玩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詳情<< |
第12章 "你不認錯就永遠別回家!"--在懲罰孩子時也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我們確實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讓孩子在受到嚴厲懲罰時,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詳情<< |
第13章 只做"開門人"--有效溝通從消除10種交流障礙開始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嘗試著敞開心扉,卻常常以失望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后卻發現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不再來"煩"你了。詳情<< |
第14章 “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只是一個孩子!”--平等對待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我們每天都可能采用了不平等的方式在對待我們的孩子,這也就難怪孩子不會像朋友那樣體貼你的難處,尊重你的感覺。詳情<< |
第15章 “不用你幫,我自己能穿!”--你會不會保護孩子的“面子”? 年紀較小的孩子會試圖盡可能去主宰一切,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讓他知道你同樣希望他成長,并且在適當的時候保護他的“面子”,他就會不再感受失敗,同時,也不會變得那么固執。 詳情<< |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