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2 17:08:50
摘要:廣州購書中心一樓開出“閱讀中國60年”主題書展,專門銷售介紹新中國歷史的圖書。記者在這家購書中心采訪時粗略估算,書展和新中國歷史相關的圖書有上百本,其中光是叢書類的就有“開國領袖自…… |
在舉國上下歡度新中國六十華誕的喜慶日子里,人們走進劇院、影院、博物館、圖書城,追尋新中國60年的足印;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共度佳節,祝福祖國。
紅色文化成為主流
從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到井岡山、延安,紅色文化形成一股潮流。在上海,《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片段博得京劇票友如潮掌聲。創下中國電影史多項新紀錄的《建國大業》正在熱映,《風聲》等為數眾多的國產獻禮片與之爭奇斗艷。“60年”“1949”“1977”,與國史緊密關聯的年代符號,躍上書籍、音像制品。各地書城、圖書館人潮涌動。
在廣州,多家書店、電影院、音像店都以帶有國慶元素的商品來吸引顧客,在國慶文化休閑市場上掀起一股“紅色文化”熱潮。
廣州購書中心一樓開出“閱讀中國60年”主題書展,專門銷售介紹新中國歷史的圖書。記者在這家購書中心采訪時粗略估算,書展和新中國歷史相關的圖書有上百本,其中光是叢書類的就有“開國領袖自傳(自述)典藏書系”“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實錄”等。
正在翻看《新中國第一》的阮先生說,他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本來是想趁國慶休假的機會來書店買些IT類的圖書“充電”,“沒想到反而被這個書展吸引住了,看的全是和新中國成立60年有關的書籍。”
據該購書中心一名姓區的服務人員介紹,國慶期間關于新中國歷史的書籍銷售情況很好,“10月1日國慶閱兵的DVD4日才開始出售,但已經很受觀眾歡迎。雖然現在還沒有詳細統計,但從總的情況看,今年國慶的收入至少有10%的增長。”
同樣火爆的還有國慶獻禮影片。黃金周期間,廣州不少電影院的售票處白天都排滿了買票的人,有的隊伍長達十幾米,一些主旋律影片受到觀眾熱捧。
和新中國成長歷史有關的電影、電視劇、音樂作品也被擺放在許多音像店的醒目位置。據廣州天河區一家大型音像店的工作人員介紹,國慶期間賣得最好的商品就是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有關的主旋律電視劇,“像《保衛延安》、《潛伏》、《風云1949》、《蒼天》、《解放》、《決戰黎明》等電視劇的DVD,銷量都相當可觀,有的已經供不應求。”
國慶期間,“紅色旅游”也受到人們的青睞,湖南韶山出現了一次次旅游高潮,長假前5天就接待游客24.9萬人次,其中還不乏從農村來的游客。
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金秋十月,從雪域高原到紅土南疆,從塞外草原到西江苗寨,我國少數民族同胞唱起《劉三姐》、拉響馬頭琴、歡慶迎“初年”,用獨具特色的文化為共和國六十華誕喝彩,為中秋佳節添喜。
國慶期間,廣西柳州舉辦了首屆“民族文化節”,上演蘆笙踩堂、竹篙舞等傳統民族文化節目,助推國慶中秋雙節喜慶氣氛。在柳州“民族文化節”現場,除了觀看各種充滿民族風情的演藝節目,市民還可以欣賞到彩調劇《劉三姐》、兒童劇《馬蘭花》等。
廣西梧州岑溪群眾在長假中的樂趣則是觀看“牛娘戲”。“牛娘戲”又稱牛戲、地戲、長衫戲,是岑溪市特有的地方劇種,它有說、有唱、有戲,雅俗共賞,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蒙古族小伙子特日根雖然住過蒙古包,但從未動手搭建過蒙古包。國慶長假期間,他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用準備好的搭建材料,在講解員的幫助下學會了草原上蒙古族漢子必會的技術——搭建蒙古包。
為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蒙古博物院在國慶長假期間舉辦“愛祖國、愛家鄉、體驗民族風情”主題活動,開展民族藝術展示及現場制作、觀眾互動活動。
10月3日,蒙古族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應邀來到博物院,講述蒙古族傳統舞蹈藝術。她的學生們現場表演起蒙古族傳統舞蹈,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大飽眼福。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風情濃郁的西江千戶苗寨迎來了傳統節日“初年”。當地苗族群眾用米酒和蘆笙歌舞迎接來自各地的賓客。
在貴州西江苗寨博物館里,款式各異的苗族服飾、銀飾和紡織機等傳統勞動生產工具吸引了眾多游人。博物館門口,一場酒歌盛會正在上演,身著傳統服飾的寨老和苗族婦女一邊歌唱一邊向客人敬酒。
傳統文化展現獨特魅力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民俗文化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
在重慶,高腔、吐火、變臉,川劇折子戲《放裴》在重慶沙坪公園上演。十一“黃金周”期間,重慶主城區公園免費開放,川劇、腰鼓、曲藝等傳統文化成為假日文化的亮麗風景。
在重慶磁器口古鎮,節日期間人山人海,傳統的民俗文化,各色地方小吃,吸引著八方游客。蜀繡、桃木梳、苗銀首飾、川劇臉譜,各種各樣的民族風情飾品、傳統手工制品琳瑯滿目;古鎮雞雜、酸辣粉、蘇麻玫瑰糖等特色小吃香氣誘人。古鎮陳麻花的店鋪前排起了幾十人的長隊,手工糌粑店的師傅現場制作,引得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時而像舞蹈,優美動人;時而像武功,英氣逼人……鮮艷的綢扇在姑娘們的手中翻轉,長長的蓋頭隨著頎長的身姿搖曳。這是記者10月3日在寧夏銀川中山公園看到的回族姑娘表演的“塞上穆民扇”。
寧夏各個旅游景點國慶期間推出了各種民俗活動:5A級旅游景區沙湖推出鳥類表演和沙漠競技等項目,鎮北堡西部影城有剪紙、刺繡、搟氈等30多種民間藝術項目展示,黃沙古渡推出了草編和騎馬比賽等活動。
寧夏的知名剪紙藝術家伏兆娥說:“今年是新中國六十華誕,我專門設計了剪紙作品‘年輪奔小康’,將絲路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回鄉文化和影城風光等創作元素融合為一體,反映了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