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2009-09-09 10:43:31
專家忠告:對孩子的期望有三大講究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長無一例外地對孩子的將來有所考慮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績出眾,將來上大學,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經營頭腦,將來可以掙大錢的有之;期望孩子體格健壯,將來可以破記錄,拿世界冠軍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樂、平安地度過一生的有之……總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將來能夠好好地生活,能夠比父輩們生活得更好。很多情況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奮進的動力。而有時,過高的期望會變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壓力。
由于幾千年傳統觀念和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己成為家長們的普遍心態。然而現實與人們的期望往往有差距。所以,對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講究的。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寬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與學業。
以智能高低、學業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將來是否有前途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但事實上,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具有許多評價標準。
很久以前在羅馬,有個小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歡。一次,父親把他帶上羅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頂。“往下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父親指著像蜘蛛網般的街道說,“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達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條路試試!”
多么聰明、豁達的父親!他以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表達了…對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與志向愛好。
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形成對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宏圖,是一些家長樂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長心目中,對孩子期望的高低也會出現攀比心理。但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家長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
聰明的家長在對孩子有所期望之時,不妨先評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點、興趣范圍、個性特征。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優勢在哪里,不足之處又有哪些。有些行業上的成功,不僅需要達到相應的智能水平,還需要具備相當水準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備了,或者是否可以通過一定的培養達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興趣的;孩子的個性最適宜于從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要記住,要以孩子自身作為參照,以他的特長為出發點,而不要以周圍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為期望的參照與出發點。
第三,表達適度,激發動機。
要將期望轉變為現實,得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時代,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中。所以,他們生來就被置于五彩繽紛的天地里,享受著眾多成人給予的關愛。在這樣的生存空間里,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了一種被動的習性,習慣于等待信息與指令。比如說,凡事都要大人說了才去做,每天在電視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個小時,被動地接收著電視上的“精彩節目”。如此一來,那些真正源自于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則顯得相當缺乏,導致主動性與創造性水平較低。
同樣,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達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動的角色。其結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從,要么使他對什么都無所謂,還有就是使孩子產生“你越是要我這樣,我越是要那樣”的逆反心理。一句話,第一次講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講就是陳詞濫調了。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探討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其效果遠遠勝過一日十次的重復。
父母還應該訓練孩子成為生活的主動參與者。這就要求父母適當減少對孩子的照顧與包辦,多讓孩子自己做判斷,做選擇,承擔與其能力相適宜的責任,將生存與發展作為自己的內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過內部因素產生作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樣的道理。
家長必讀:如何做好孩子的初高中銜接
專家忠告:父母莫成孩子的“學習拐杖”
專家忠告:缺少父愛的孩子會產生五種心理障礙
家長必讀:孩子最愛聽的五句話
家長課堂:初中新生最常見的5種不適表現
家長每天陪玩10分鐘 孩子的成長會快樂些
從容應對“初一變化” 初一新生家長“三大忌”
家長交流經驗談:教你如何節省育兒開支
算一算:養大一個孩子到底要多少錢?
中學生事故頻發令人心寒 專家談家庭教育方法
初三家長必讀書:父母也需調整心態
呼吁家長:每天抽15分鐘陪孩子讀書
對孩子抱有合適的期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