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匿名 2009-10-20 10:45:52
因為孩子比較聽我的話,我比較得意。
就拿中午睡覺來說,我說:兒子,我們該睡覺了,倒計數開始,20,19,18....。只見我兒飛快地脫衣服,上床,他奶奶有點不服氣地問兒子:寶貝,奶奶也用這個辦法,怎么你就不聽話啊?兒子故做糊涂狀:啊?什么?
其實關于中午睡覺這個問題,孩子和我配合的最好。再舉個例子說,前幾天,因為一些事情耽擱了,離上學時間只有半小時了,對于一個還興奮的孩子來說,通常會放棄入睡的努力,但我還是成功地把他催眠了。因為我告訴孩子,我們只需要3分鐘就可以睡著,來吧!看誰睡的快!就這樣,倆人基本同時呼呼睡著。我早就不采用那個辦法了,就是你可以不睡著,但要保持不能動的姿勢10分鐘,否則如何如何這樣的嚴苛做法了。
這一個星期以來,孩子沒有生過一次氣,沒有因為什么不滿足他的需要而鬧過別扭,總之,一句話,很聽話,而且還經常住動幫助家人做家務。今天中午還包了不少的餃子。因為前幾天兒子早上時候給我煮了面條,嘰嘰喳喳地說起來,鄰居聽到后打趣道:哎呀,你倒是活出來了。所以我就開玩笑對母親說:媽,你看,你沒有在兒子手里活出來,卻在你孫子手里活出來了。我母親很不服氣地說:這都是因為孩子怕你。我不客氣回道:媽啊!你們看我什么時候需要發脾氣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啊,那不是他怕我,那是服我!哼!
我兒基本上是他爺爺和奶奶帶大的,我是空有一腔抱負也難得盡爸爸的權利和義務啊。相信有許多朋友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這次總算因為孩子上學了,這才有了我真正當爸爸的機會啊。所以在我發了趙氏家訓后,有個很睿智的網友說,你應該把家訓揣在兜里給自己看,而不是給孩子看。家訓應該身教而不是言教。這話很對,可我沒有辦法啊,所以就把言傳和身教放到一起了。很多人還說:其實你多享福啊,不用管孩子,有你父親教育多放心啊。我苦笑著說:哎!如果我爸能象當年對待我一樣對待他孫子,我就真的放心了。說實話,孩子被他爺爺奶奶帶的也很不錯的,身體健康,也懂規矩,眼界很寬。不過,也有許多隔代老人教養的通病,比如任性、膽小等。所以,孩子交到我手里,我還是很滿意的,問題總是會有的,再說,人到這世上,不是帶來問題,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今天我們就談談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所謂聽話就是,1、孩子能及時按照家長的指令做事情;2、孩子能在需要的時候按照家長的意愿完成家長希望的事情。如果是因為第一條的話,那么顯然是孩子在抗拒家長,就不是聽話與否的問題了,是孩子與家長的交流模式受到排斥甚至被推翻的結果,那么需要家長反思溝通的技巧,或者訴求的合理性了。比如,家長大喊著說別哭,孩子哭的反而更甚了。但這種情況多是由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規則沒有建立好導致的,根本原因也是家長對孩子的身心發育發展規律不了解、以至造成雙方對立的原因。也就是我要著重給大家介紹的第二點。即孩子能在需要的時候按照家長的意愿完成家長希望的事情。這話需要好好品味。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放學回來后,主動去做家庭作業。或是飯前主動洗手,等諸如此類的事情,而不需要我們總是不停地反復提醒,我們也累,孩子更煩!
那孩子為什么總是不能做到呢?
我們要研究一下,人為什么會有行動?我們知道,大腦是接受信息和支配行動的司令部。所有自覺的行動都是大腦有意識的驅使相應器官而做的反應。即使在看起來很安靜的情況下,大腦也在繁忙地做各種處理活動,甚至睡覺的時候,大腦都沒有完全休息。你以為做在桌子前什么也不想,大腦就不活動了嗎?身體在敏銳地感知外部的溫度變化、空氣的流動、外邊的聲音,甚至還不停地眨著眼睛不讓眼睛太干,防止口水流下來等等等等。記住:大腦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即一心是不會二用的。有些人看起來同時做幾件事情,其實只是大腦在不停地以跳轉方式來處理。也可以這樣說,跳轉頻率越高的人越聰明。而對于一個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他的大腦有實在太多的需要應急處理的信息啊,奢求他很好地完成我們教育者預計的活動得需要很強大的意志和目標才可以的。所以,我們片面要求孩子要做的很好是不現實的。
那么就沒有辦法了嗎?有的!只要養成習慣,大腦把該做的事情做自動化處理,事情就簡單了,只有習慣,才會使大腦不會太辛苦啊。好了,又來了第二個問題,如何養成習慣?
但這還是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因為在養成習慣之前,至少孩子能實現半自動化的做到。如果只是靠無限多的提醒和說教,恐怕別說習慣了,就連順利做到都是令人奢望的事情,因為孩子在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和督促中,在已變得不客氣、不溫和、不友好的吆喝聲中,已經滋生了埋怨和忿恨,根本不去想事情是否該做,而是在埋怨事情本身,討厭飯前洗手、討厭先做作業后玩、討厭做完作業檢查,這樣的情緒和心理反應又怎么能有利于習慣的養成?
好的,那我們研究一下如何實現半自動化的處理吧。我們前面講過,其實孩子沒有做到,不是因為孩子不想做到,實在是因為孩子還不具備做到的強大的心智水平。因為孩子小,在他該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有太多的外界信息等著大腦來處理,所以需要我們及時給予積極的提醒、暗示、鼓勵乃至消極的責備、批評、懲罰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中獲得做到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我們給予孩子積極或消極的做法主要以語言為主。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什么我們的父母嗓門越來越大,都快成了生產隊長了,而我們的孩子卻越來越耳背,但卻是選擇性失聰。就是因為我們工作方式單一而造成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馬路中間都有一根白的黃的線,既然大家都知道靠右邊走,為什么還劃線,很簡單,因為有了線,就有了一個視覺上的提醒,這樣就不是特別需要大腦費力地進行判斷,是否妨礙了別人。比如孩子飯前不愛洗手,那么飯桌上貼一張“飯前要洗手”的紙條,如果孩子直接上了飯桌,家長就不必說什么,看著他就足夠了;比如孩子愛睡懶覺,往往鬧鐘就比人叫更有效的多,當然前提是家長聲明,如果不起,我們不會再叫你。
簡單說來,我們在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動地做到,就應該盡量避免口語式的提醒和要求方式,而多設計一些非語言的招貼等,這樣可以很好地轉移矛盾,方法很簡單,效果也很好。這樣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不靠紙條靠習慣,和家長關系融洽了,就不靠紙條靠溝通了。
其實啊,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很正常,主要原因很簡單:不具備聽話的條件。所以,做發號施令的家長來說,更需要研究的是怎么創造孩子聽話的條件,而不是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當然了,說話是看起來成本最低最方便的方式,但也是代價很高的方式。選擇什么樣的結果,就看你自己了!想做個懶家長,就得先勤快,讓你一勞永逸;想開始懶,那以后就會很勤快,讓你萬劫不復!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